燒鍋的燃料

我們來談一談煮烏冬用的「燃料」。

現在已經是麵粉、鹽等條件都具備的時代,沒有任何不便,但考慮到大約500年前的室町時代的情況,不論是麵粉和鹽都很難獲得,另外,找到足够用來燒水的燃料也是一個大問題。當時的燃料主要是木頭和落葉,這些規格看來不具備大量使用的條件。 烏冬只能存在於一般家庭的食品。

直到近幾年,讚岐烏冬才像今天這樣出名,日本全國各地都有不少讚岐烏冬店,冷凍讚岐烏冬等麵製品在全國各地的超市銷售。

1945年二戰結束時,全國很多大城市都被美軍轟炸燒毀,歷史悠久的烏冬店和蕎麥麵店幾都被炸毀了。 戰後重建期間,人口迅速增加,小麥粉(當時稱為美利堅麵粉)和食鹽才開始大量供應,麵條生產體系建立,烏冬才得到發展。蕎麥麵、拉麵以及素麵和乾烏冬等其他麵條的產量增加。 當然,用來煮麵條的鍋子可以使用重油、煤油、城市煤氣和液化石油氣等作燃料,這使日本麵條產業整體呈現出快速成長的勢頭。

順便說一句,關於蕎麥麵店,雖然各地都有很多著名的蕎麥麵店,大部份都在二戰期間被炸毀了但在東京神田地區的蕎麥麵店有幸保存下來。據說原因是有一所基督教教堂「東京復活大聖堂(ニコライ堂)」位於神田附近,美軍為了保護教堂,沒有轟炸週邊地區。 神田的藪蕎麥麵(1884年創業)和松屋(1888年創業)等有名的老店幸存下來,被認為是日本的代表,繼承了「蕎麥麵店」的歷史。

關於鹽的信息

以小麥粉和鹽等材料製成的烏冬和素麵,從室町時代開始不斷發展,由江戶時代到明治時代,製作方法不斷進步。產品分銷也蓬勃發展起來。但是,由於鹽在當時仍然是一種難得的商品,它被用於漬物和許多其他較有價值的地方,所以它應該不會被大量用於烏冬的製作。

隨着时間推移, 日本對食鹽的需求量急劇增加,明治時代大約 80% 的食鹽需要進口。 二戰期間,進口變得不可能,食鹽嚴重短缺,需要實施定量供應。 從戰後開始一段很長的時間,它的供應仍是像煙草一樣被壟斷了。

後來,到了1959年(昭和34年),當「流下式製塩法」開始流行,相對入浜法製鹽,這方法只需要1/10勞動力。到了1965年(昭和40年),“イオン交換膜製塩法”被開法並開始流行,這使大批量生產成為可能。現在,鹽的使用量很大,但從製鹽的歷史事實來看,過去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大量珍貴的鹽來製作烏冬是我覺得是不可能的。

鹽的濃度是多少

如果用今天的精製鹽對讚岐烏冬所留下來的口訣《土三寒六常五杯》進行實際驗證,即1份鹽比3份水,波美度是20.5,如使用1份鹽比6份水,波美度是11.5,水分𧻗多,鹽度就會低一點。按此數據,鹽水的濃度和現代製麵的鹽水濃度有一段很大的距離,這是因為口訣中所使用的鹽含有像鹵水和其他雜質。

製塩方法的發展

當我們第一次調查讚岐烏冬的歷史並關注鹽的存在時,我們發現了一些非常有趣的事情。  1945年二戰後,全國麵條廠數量迅速增加至5,000家左右,烏冬麵店、拉麵店和蕎麥麵店等麵條的數量也迅速增加。

在一個人口快速增長的時代 -‘産めや増やせや‘,物質需求也快速增長。 當然,當時數量比品質更重要,製麵機只製作出毫無嚼勁的烏冬。 然而,隨著人們的生活逐漸富裕起來,讚岐烏冬的美味在1960年代(昭和35年左右)開始凸顯出來,當時人們都在追求生活質素。 大約在那個時候,使用新的製鹽方式把鹽的產量增加了兩倍,並且可以生產了大量的鹽以應付烏冬和其他麵食對鹽的使用量。

1965年(昭和40年)左右,當讚岐烏冬製麵機被開發出來,但手工製麵仍是主流,而土三寒六常五杯的製麵方法開始受到全國各地的關注。 讚岐烏冬的名聲傳遍了全國。 當時麵粉的價格約為1300日圓/袋(25公斤),香川縣的麵條工廠平均使用量為每天2袋。與今天相比,這是一個非常小的數量,但在過去的幾百年前,產量甚至更低,並且人們認為曾經有一個時期可以使用的原材料並不多,例如麵粉,鹽和烹煮時所使用的燃料。

而且,當時還不是流行外出用餐的時代,手工製麵職人也沒有發揮的場所。 因此,讚岐烏冬還是一道在各家庭中流傳至今的家常菜。 隨後,由於戰後經濟的巨大復甦、人口的快速增長以及收入倍增,飲食習慣開始改變,導致「外食產業」誕生了。

全國鐵路、公路網等基礎設施迅速發展,學校午餐更加普及,雙職工家庭數量增加。 隨著美食時代的到來,人們越來越追求美味。 理所當然,嚼勁十足的讚岐烏冬成為了最高品質的象徵,其美味引起了全國的熱潮。 

天然(自然)塩の効果

以前人們認為每天需要12至15克鹽才能維持健康的身體,但現在建議減少鹽的攝取量至5克。

在令和時代,預防生活方式相關疾病的措施已從過去的高熱量和高脂肪顯著轉變為低碳水化合物和低鹽。 無論如何,減少碳水化合物(糖)和鹽的攝取對於保持健康已經變得非常重要。 有些人擔心烏冬中的鹽量過高,但這方面不必擔心,因為烏冬中大部分鹽在烹煮時都會被溶掉。

有很多詢問都關於「天然鹽」能否用來製作烏冬。 如果你比較一下“餐桌鹽”和“天然鹽”,你會發現“天然鹽”更甜,而且根據你舔的方式,味道會完全不一樣。人們往往認為天然鹽品質更好,但對於烏冬來說,它沒有任何好處。 「天然鹽」含有大量水份,相對於其重量來說,鹽度較低。「餐桌鹽」中氯化鈉( NACL)的純度為99%,「天然鹽」的純度約為70-80%,因此你需要更多的「天然鹽」即更高的成本去獲取相同的鹽濃度。

鹽的作用是用於麵粉中約佔10%的麵筋(蛋白質),使其膨脹,發揮其黏彈性,形成麵筋網狀結構。  天然鹽含有10-20%的滷水「ニガリ」,呈鹼性,它對酸性的烏冬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相反地, 滷水對於製作豆腐十分重要,因為它具有硬化蛋白質的能力。 不過,最好不要使用含有滷水的天然鹽去製作烏冬,因為這會使烏冬變硬。

結論是,對於製作烏冬,使用天然鹽只有壞處, 並沒有任何好處。

透過從鹽的歷史探尋日本麵條的歷史,迄今為止模糊的歷史事實變得清晰起來。從前沒有人注意到的「鹽」的存在可以推斷讚岐烏冬的發展。沒有鹽就無法製作讚岐烏冬。 透過了解鹽的歷史,讚岐龍麵的形象變得更加清晰。 當我們研究使用鹽的麵條製作方法、麵條製作技術和麵條菜餚時,我們發現了許多以前沒有人注意到的事實。

“鹽”變得廉價且大量供應,它的存在極大地影響了讚岐烏冬的發展。

韓國麵食對日本有很大影響

隨着石磨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像韓國刀削麵”カルガクス”的“無鹽燉烏冬 [塩を使用しない煮込みうどん]的烹飪方法也隨之傳入。不只這樣, 日本的水團和餃子湯等小麥粉料理也和韓國所製作的十分相似。韓國的「スジェビ  수제비 sujebi」與日本的家庭料理「すいとん、ひっつみ、団子汁」是同一道菜,是日本全國都很熟悉的小麵粉料理。

スジェビ
すいとん
ひっつみ

我們不知道江戶時代之前的烏冬是如何製作的,它是什麼形狀的,或者它的進食方法。 然而,從韓國傳入的刀削麵是用擀麵杖手工製作的,這和日後在日本發展的烏冬的形狀和食法相似。

什麼時候開始在烏冬加入食鹽? 日本那個時候開始流行麵食?

在石磨廣泛使用之前,小麥粉是用木槌碾碎的,操作十分不方便,因此普通百姓並沒有廣泛使用到日常生活中。從奈良時代到平安時代再到鎌倉時代,烏冬都被認為是一種特殊的食物,並沒有普及到平民百姓中,它並非一種流行的食物。

跟據記載, 群馬縣的 おっ切り込みうどん的出現可以追溯到1603 年之後的江戶時代。當時小麥粉開始普及,但製作烏冬時並沒有加入食鹽。

到了江戶時代的 1643 年(兼永 20 年),在一本名為《料理物語》的料理書中記載了使用“鹽”製作手工烏冬的方法。 大約在50年後的1697年(元祿10年),《本朝食館》一書也介紹了用“鹽”做麵的方法。書中對烏冬的描述和現代的評價是一樣,就是煮好的麵條要柔軟且不易截斷。

距今 300年前,也就是1700年左右的元祿時代,金比羅祭的屏風上畫了三個烏冬店,描繪了每年10月在金比羅舉行的大祭。不知道當時的烏冬製作方法所用的鹽濃度是多少,因為當時“鹽”仍然很難獲得,所以沒有像現在這樣大量使用。

江戶時代的飲食非常簡單,江戶時代初期為一日兩餐。到了1700年後的德川綱吉時代,照明用油開始普及,日常生活變長了,百姓每日的飲食是一日三餐。 但是,菜餚都是一湯一菜的簡餐,烏冬和蕎麥麵都不是當時流行的食物。 在江戶時代,85%的人都是農民,飲食習慣偏重米飯和蔬菜,吃沙丁魚等魚類的機會只是每月3次左右。麵食甚至不作為家常菜出現。

 到了江戶時代後半葉,人口過百萬的世界第一大城市江戶似乎已經擁有大量的商店和外食餐廳, 人們可以好容易吃到白米飯,每人一天可以吃到三四杯。當時,江戶城有很多人因為只吃米飯而患上腳氣病,但農村的農民只吃麥穀等小雜糧,所以沒有受腳氣病的困擾。所以人們可始進食蕎麥麵以防止患上腳氣病,因此蕎麥麵和烏冬等麵食開始流行起來,烏冬店和蕎麥麵店也開始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