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時代,電力還很匱乏,沒有馬達驅動,也沒有足夠的小麥粉作為原料。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包括鹽在內的一切都開始穩定供應,讚岐烏冬和其他日本麵食的產業發展都是戰後的故事。乾麵條的歷史大約與生麵同時開始,這種麵條在普通百姓中廣泛存在,可以在沒有冰箱的情況下在室溫下長期保存。
雖然手延素麵在室町時代已開始有乾麵生產,但要到昭和時代才開始機製素麵和機製烏冬,乾麵工場數量也在戰後迅速增加。 不管在手延素麵,機製素麵或機製烏冬的生產中,鹽都是必不可少的材料。
大約 300 年前的江戶時代中期,日本國內開始使用“入濱式製鹽”方法開始生產海鹽。從 1959 年(昭和 34 年)開始,人們開始改用”流水式製鹽法”,生產能力以原來的 1/10 的勞動力翻了一番。隨著離子膜製鹽技術於1965年的引進,開始了大批量生產時代並延續至今。鹽、麵粉、電力、石油、煤炭、麵條機以及為它們提供動力的馬達在戰後都開始流行起來。 因此,我們得知讚岐烏冬等麵條在戰後得到了顯著發展。 因為可以輕易取得大量「鹽」作為材料,不僅只應用到讚岐烏冬,而是解整個日本麵條產業都得到很好的發展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