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岐烏冬的發展 – 鹽 (1)

明治時代,電力還很匱乏,沒有馬達驅動,也沒有足夠的小麥粉作為原料。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包括鹽在內的一切都開始穩定供應,讚岐烏冬和其他日本麵食的產業發展都是戰後的故事。乾麵條的歷史大約與生麵同時開始,這種麵條在普通百姓中廣泛存在,可以在沒有冰箱的情況下在室溫下長期保存。

雖然手延素麵在室町時代已開始有乾麵生產,但要到昭和時代才開始機製素麵和機製烏冬,乾麵工場數量也在戰後迅速增加。 不管在手延素麵,機製素麵或機製烏冬的生產中,鹽都是必不可少的材料。

大約 300 年前的江戶時代中期,日本國內開始使用“入濱式製鹽”方法開始生產海鹽。從 1959 年(昭和 34 年)開始,人們開始改用”流水式製鹽法”,生產能力以原來的 1/10 的勞動力翻了一番。隨著離子膜製鹽技術於1965年的引進,開始了大批量生產時代並延續至今。

鹽、麵粉、電力、石油、煤炭、麵條機以及為它們提供動力的馬達在戰後都開始流行起來。 因此,我們得知讚岐烏冬等麵條在戰後得到了顯著發展。 因為可以輕易取得大量「鹽」作為材料,不僅只應用到讚岐烏冬,而是解整個日本麵條產業都得到很好的發展歷。

讚岐烏冬的發展 – 從手作到大量生產

讚岐烏冬,信州蕎麥麵和名古屋棊子麵也有著悠久的歷史。 的確,自古以來, 日本各地都有著名的特色麵食,如金刀比羅宮的讚岐烏冬、長野善光寺的信州蕎麥麵、島根出雲大社的出雲蕎麥麵、熱田神宮的名古屋棊子麵、伊勢神宮的伊勢烏冬等。它們在日本盛行,發展與信仰有關,但這一切都發生在江戶時代之後。 在沒有工具和沒有機器的年代,麵條都是靠手工揉麵和手工製作,因此生產量都非常少。直到明治初期開發出捲式製麵機和明治後期開發出攪拌機後,才能開始大量生產。

名古屋棊子麵
伊勢烏冬
日本的餐飲業是從美國引進的家庭餐廳和速食店開始發展起來的,所以它的歷史並不長。由於二戰後(1945年後)經濟的快速復甦和人口的快速增長,日本民眾的飲食習慣發生了顯著變化。 大約從那時起,麵粉和鹽才可以容易獲得,而煮鍋所用的油和為麵條機的發電燃料也在從那時開始穩定供應並支持着麵業的發展。讚岐烏冬、拉麵、蕎麥麵等專賣店的歷史要到1970年(昭和45年)大阪世博會前後才開始。因此, 大量生產讚岐烏冬的歷史並沒有那麼悠久,真正開始於1959年, 因為那年開始食用鹽才在日本開放給自由買賣。很難想像,這才發生了70多年。